“打假”争议再起!打假的边界在哪里?

     最近关于“职业打假”的争议再起。有的顾客一次买150碗红烧肉,以“三无产品”为由向自制食品的老板索赔5万元;有买家一个月内在某购物平台抢购了633单,然后申请退款624单,只退不还。很多情况下,“打假人”打赢了官司,却也背负着打假牟利的名号。

  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有权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打击侵权假冒伪劣,人人有责,而且倡导全民参与、社会共治。作为行政执法、行业监督的补充,依法依规的打假行为有利于推动商家自我改进,维护消费者权益。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不仅支持保护消费者,而且明确规定了赔偿制度。

9f2f070828381f3016851acda3a523036f06f062_副本

 

  如果商家蓄意制假售假,就将面临惩罚性赔偿。但是,也因为赔偿数额大,有利可图,一些人加入职业打假人队伍。实际上,所谓“职业打假”或“职业打假人”并非法律概念,对其理解也各有不同:或是以打假牟利,实现自我价值;或是体现专业性,出于公义打假,维护消费公平。但要明确一点,任何一种打假行为,都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

  打假的界限在哪里?首先要明确,打的是“假”,即打假的前提是有假货。打假者专门针对造假者,特别是对于食品药品领域的制假、售假等行为“零容忍”。其次要依法索赔,防止敲诈勒索,不能把维权打假变成恶意投诉举报和超出法律允许范围的“狮子大开口”。

  有的打假者不关心商品质量好坏,是不是安全,也不关心监管部门是否依法行政,而是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借口,把打假作为一种牟利手段。有的打假者反复利用投诉举报、复议诉讼等手段对商家施压,以达到赔偿目的;有的打假人还呈现出“抱团打假”的趋势。部分商家不堪其扰。这也是很多人对职业打假行为给予否定性评价的缘由,网上甚至推出教商家如何防范职业打假人的攻略。

  如果以打假为名,实则是敲诈勒索,这种职业打假干不得。碰触法律红线、违背诚信原则,通过偷换商品等不正当手段进行打假,更是严重损害市场主体权益和市场秩序。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强调,对恶意举报非法牟利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打击;同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依法打击网络欺诈行为和以“打假”为名的敲诈勒索行为。

 随着市场的发展,打假行为的边界需要进一步明确。针对职业打假人的营利性打假行为,需要从政策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予以明确界定。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职业打假人投诉举报的规范和引导,使其依法依规参与打击侵权假冒行为,为遏制制假售假、净化市场发挥积极作用。人民法院要加大对消费索赔民事纠纷案件的研究,进一步统一裁判标准,明确规则。他们不可能“对同一个案件做出不同的判决”,而且存在地域差异。

  

需要打假资料请添加微信:Li0dajia

 职业打假教程投诉假货举报合法索赔纠纷维权学习暴利偏门赚钱副业

  扫码加微信-中国职业打假网_12315打假维权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