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职业打假,知假买假

怎么看待职业打假,知假买假

如题所述

如何看待职业打假人
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早在1994年颁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第四十九条就有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这条“退一赔一”的规定(现行消法是退一赔三)很快造就了一大批职业打假人。1995年,22岁的王海在北京各商场购假索赔,50天时间获赔偿金8000元。随后,全国各省市职业打假人不断涌现。在一些人眼里,他们是“英雄”,但一些官员和商家却视他们为“刁民”。10年过去了,在争议声中,众多职业打假人有的偃旗息鼓、退出江湖,有的仍然单枪匹马、孤军奋战,还有的则合纵连横,成立了专业公司谋求转型。
这些职业打假人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知假买假。诚然,这样的行为从动机上看是很不纯洁的。但是,他们对整个商品市场的贡献也是瑕不掩瑜。这个共同点归结起来就体现了一个争议最大的问题,就是“知假买假人”究竟是否为《消法》中的“消费者”呢?这直接影响了我们如何看待这些职业打假人。
综合各路观点,正方即支持职业打假人的观点有如下:
首先,职业打假人虽然是知假买假,但仍当是消费者。虽然《消法》第二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但是不应当把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动机限定为为生活消费的需要。因为购买人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行为之动机为纯粹主观的,我们很难猜测也不宜猜测其动机。而此时的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应当被扩大解释为除以生产和销售为目的而购买、使用商品、接受服务的其他购买、使用、接受行为。所以,知假买假者也是消费者,也应当收到法律的保护。

  

需要打假资料请添加微信:Li0dajia

 职业打假教程投诉假货举报合法索赔纠纷维权学习暴利偏门赚钱副业

  扫码加微信-中国职业打假网_12315打假维权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