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茶的兴起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消费热潮,它也逐渐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社会“符号”。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茶行业也进入了“内卷化”时代,甚至引发恶性竞争。记者今天了解到,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理了一起两家茶企互相“打假”引发的名誉权侵权案。

国内某公司(化名)和茶友公司(化名)都是经营茶叶的公司。

国内某公司发现,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某茶叶公司在微信官方账号发布宣传文章,提及某茶叶(化名)原产于X国,文章中多处使用了某茶叶的文字和图片。并在微信官方账号等多个平台发布《声明》,称互联网平台以茶A的名义存在欺诈行为,并附上标注为“假”的网页截图,包括某公司现场悬挂的图片和某公司微信官方账号页面截图。

2020年10月至11月,华某公司还发表声明和文章,称“网上有多处关于华某公司某茶叶品牌的不实言论,对方称我方品牌为假冒”、“X国官方授权店包括……”以及“除上述以外的所有店铺均为假冒”。文末有《商标注册申请受理通知书》、《商标申请许可委托书》等证据。

华某公司认为,某公司故意捏造、编造华某假冒“A茶”品牌的内容,在大众传播媒体上传播虚假信息,目的是故意误导相关消费者,降低消费者对华某公司及华某“A茶”品牌的社会评价,应承担侵权责任。请求法院判令某茶叶公司停止侵权,删除涉案侵权声明,发表道歉声明,赔偿损失。

茶叶某公司提起反诉,称华公司未经茶叶某公司许可和X国某公司授权,窃取了茶叶某公司的品牌设计和装修效果图,并在X国宣称其为正品A茶品牌,同时声称茶叶某公司为“假货”、“山寨”,并通过微信官方账号的声明, Tik Tok小视频等手段,对茶叶公司某公司进行持续诽谤、造谣,对其形象造成恶劣影响,严重侵犯了其名誉权。 请求法院判令华停止侵权,删除涉案侵权声明,发表赔礼道歉声明,赔偿损失。

经审理查明,华某公司提交了2020年11月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具的《商标注册申请受理通知书》和2020年8月26日播求公司(化名)与华某公司签订的《商标申请许可授权委托书》,授权文件中有商标使用行为的图片。华某公司提交的《作品登记证》称,“A茶色”图片首次发表日期为2017年1月13日,著作权人为播求公司,华某公司经播求公司授权使用上述美术作品。

某茶叶公司提交的证据显示,2018年2月,王在X国知识产权局注册,取得了某茶叶的商标所有权。2019年6月,授权某茶叶公司负责某茶叶品牌在中国的所有运营及相关活动。另外,某茶叶公司经案外人授权,取得某茶叶的店面效果图、某茶叶的国内店面效果图、某茶叶品牌设计的相关文字、标识、标志、风格、图形、文字等艺术作品的使用权,排除其他当事人使用。

广州互联网法院判决华某公司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向茶叶公司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并赔偿某茶叶公司各项经济损失5万元。广州中院维持原判。

办案法官冯立斌指出,在商业信誉被恶性侵害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发布声明,陈述他人可能侵害的具体行为,表明态度,是澄清事实、维护权益、进行自救的一种方式。

虽然相关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或侵犯名誉权需要司法判决,但没有法律法规规定争议方在司法判决生效前不能对相关事项发表评论。在没有禁止性规定的情况下,不允许企业做“官方声明”,这也限制了企业的表达。因此,企业公开发布他人涉嫌侵犯其品牌权的“侵权声明”,本质上属于商业言论自由表达的范畴,也是私人主体以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私权的一种方式。发布官方“侵权声明”一方面可以提醒消费者注意商品的鉴别,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可以威慑虚假宣传、“搭便车”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及时弥补品牌遭受的损失,防止企业损失进一步扩大。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真实品牌发布的“侵权声明”才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超出限度或者不真实的“侵权声明”都有可能侵害他人权益。总之,合法的“打假声明”是受法律保护的,否则可能涉嫌不正当竞争或侵犯名誉权。商事主体应当把握必要的限度,履行更加谨慎的注意义务,充分发挥商事审查在促进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自觉维护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繁荣发展。

  

需要打假资料请添加微信:Li0dajia

 职业打假教程投诉假货举报合法索赔纠纷维权学习暴利偏门赚钱副业

  扫码加微信-中国职业打假网_12315打假维权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