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职业打假人?she习惯了“钻这些空子”

“今年骗货特别多”,“我也有同感。我今年在江苏遇到很多,都是假的”,“我看到一些惹事的,一人9号”…

行业社区截图

许多零售商反映,最近商店里职业打假人的频率明显增加,一些商家一个月就能收到四五起当地工商部门的恶意打假投诉。

对此,大部分零售商发出了“恶意打假何时能止”的呐喊。事实上,监管部门已经有意对恶意理赔进行限制,很多地方也出台了“豁免清单”,对部分商家进行豁免处罚。

职业打假人习惯于“钻这些空子”
前不久,一段女子在网上卖河豚干,被职业打假人索赔23万元的视频引起业内广泛关注。据涉事女子的消息,她遇到的职业打假人是一家四口。

视频截图

现阶段,职业打假人呈现出年轻化、职业化和“团队作战”的趋势。某媒体卧底职业打假团发现,00后逐渐成为打假人的主力军。他们经常采用传帮带的方式来收集和学习法律知识和说谎的技巧。几十个人“攻击”一个易受攻击的环节很正常。

总结一下,对于化妆品店铺,职业打假人往往会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寻找漏洞,进行投诉。

1.交付问题

受疫情反复影响,一些零售商经常会因为发货问题接到投诉,一些商家在感知到对方是职业打假人后会选择不发货。

知情人士供图

对此,易美尚知识产权导师刘伟律师表示,“如果商家以缺货为由不发货,那么按照平台的规则,需要向买家支付订单实际成交的30%作为违约金,赔偿金额最高不超过100元,最低不低于5元。”

如果商家怀疑买家接单不是为了真实交易,而是为了获取货款或者疑似职业打假人,那么可以考虑在平台的恶意行为中心举报。举报成立后,可以免交。

2.产品到期日期。

在刚刚过去的双11,可以看到有的消费者会在社交平台上展示自己的订单,会收到过期的产品,有的会因此找到商家理论。

知情人士供图

对此,刘伟律师表示,商家在销售临时商品时,如果在商品详情页上提前说明,那么就不存在违规行为。否则就是违法的。

3.涉嫌销售假货

一些消费者和职业打假人往往从产品气味、包装、瓶体字体、封口、吸管等维度对所购化妆品的真实性提出异议。更有甚者,他们会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写“小作文”泄愤。

来源:小红书

对此,刘伟律师表示,判断商品真伪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对于商家来说,要注意履行《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规定的进货查验义务,保留商品的购货凭证,包括但不限于购货合同、发票、收据等证据材料。在处理平台售后纠纷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要求商家提供质检报告的情况。如果不能提供质检报告,可以提交完整环节的购物凭证进行申诉和抗辩。”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凭证的保留.”

4.没有中文标签。

从去年开始,进口化妆品是否有中文标签成为很多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重点,网上商家也经常被职业打假人恶意投诉。

对此,商家要提前做好自纠自查。因为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在国内销售的化妆品最小销售单位应当有中文标签。《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进一步强调,“以免费试用、赠送、交换等形式提供给消费者的化妆品,也需要标注中文标签。”

5.功效声称的问题

近日,部分店铺收到淘宝平台疑似违规提示,称经查网络数据,发现店内销售的某款面膜宣传“460倍,修复淡化细纹”涉嫌违规。同样,也有一些职业打假人会对商家进行相应的“威胁”或索赔。

知情人士供图

对此,刘伟律师表示,商家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慌。“有证明材料证明公示内容真实性的,可以提交答辩。如果实在无法证明有违规行为,那就先整改,再想办法减轻处罚。”

职业打假人更“专业”
然而,管理假冒伪劣的法律法规也更加严格。
刘益岑律师深感职业打假人越来越“职业化”。除了常见的没有中文标签的产品,越来越多的打假人开始关注产品成分是否合规,页面宣传是否涉嫌违反广告法,进行针对性的投诉。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单一产品的一些个性化问题,比如产品的成分不符合国家标准,造假者往往会集中采购造假。”刘伟律师说。

事实上,近年来,以一些职业打假人为代表的群体经常进行恶意索赔,严重扰乱了商家的正常经营秩序,消耗了大量的社会和司法资源。因此,遏制恶意索赔的呼声越来越高。

2019年以来,国家层面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法规,严厉打击恶意索赔牟利行为。今年8月,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杭州市人民检察院、杭州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等四部门联合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领域执行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实施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领域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措施(试行)(征求意见稿)》截图

征求意见稿第三条、第四条明确规定了惩罚性赔偿的适用和不适用,第十三条也明确“发现寻求惩罚性赔偿的赔偿请求人涉嫌诈骗等违反治安管理法律法规行为或者犯罪线索的,应当依法将问题线索移送公安机关。”

对此,刘伟律师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假人群体形成震慑。”但她也提醒,文件是区域性、行业性的,一般不适用于外省市和化妆品从业者。但从打击职业索赔的监管角度来看,无疑释放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

商家遇到恶意投诉不要慌。
多地出台“免刑”规定。
今年以来,上海、杭州、湖北、湖南、山东等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相继出台“首错免责”规定或“免责清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也公开对媒体表示,截至今年8月15日,全市市场监管部门未按《轻微市场违法行为免予处罚清单》规定处罚市场主体4153家,其中广告案件占比最大,达3399家。

虽然很多地方的“第一次错误免予处罚”条例或“免予处罚清单”的具体规定不同,但大多数条例都有“当事人有足够证据证明自己没有主观过错的,不予行政处罚。”根据这一规定,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还将非行政处罚细化为不予行政处罚、不予行政处罚和不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三种情形。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截图

刘伟律师表示,面对职业打假人的投诉,商家需要分析是否属于“免予处罚”的范畴。如果相关行为符合免责条件,那么商家可以主张地方政府出台的“免于处罚”规定,“但并不是所有违法行为都可以适用。”

不过,刘奕岑律师也指出,商家面对举报时,首先要理性分析。“因为他们接到举报,不一定意味着举报的事项一定成立,但还是要具体分析,是否真的涉嫌违法,是否有抗辩的余地。”其次,商家还需要考虑建立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和审查制度,尽可能地遵守法律,降低风险。

总的来说,现在的商业环境越来越好。面对职业打假人的恶意索赔,商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当然前提是合规经营,防止职业打假人“钻空子”。

  

需要打假资料请添加微信:Li0dajia

 职业打假教程投诉假货举报合法索赔纠纷维权学习暴利偏门赚钱副业

  扫码加微信-中国职业打假网_12315打假维权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